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热门9篇)

时间:2024-04-26 15:05:31 admin 火文秘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1篇

显而易见,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企业正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调控新政增大房地产开发贷款违约风险。商品房将销售不畅,导致房地产开发商不能回笼资金。同时,调控新政增大了个人按揭贷款的信用风险。

历史上,房地产信贷危机多次引发金融危机。除了刚刚过去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外,表1显示了20世纪后半段世界主要国家发生的银行危机和房地产信贷危机。因此,要高度重视房地产信贷正面临的信用风险危机。

一、国内外关于房地产信用风险研究综述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可划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定性分析方法,时间是1970年以前,比较典型的方法有5C分析法、五级分类法等,第二个时期是建立在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方法,用的比较多的是1ogit模型分析法、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分析法及probit模型分析法等。到了第三个时期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阶段,是CreditMetrics、KMV模型、Credit Risk+、CPV模型等。现在国内外正在进行热门研究是是如何将Copula函数应用于信用风险组合的度量中及改变一些条件如变方差等条件下进行求违约概率等。白保中、宋逢明、朱世武(2009)运用Copula函数度量组合信用风险原理,分析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收益率,来研究资产收益率;吴恒煜、李冰、严武(2010)使用四种copula函数分析投资组合,并在此基础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研究投资组合,从而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研究。

国内外对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度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十分丰富,这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信贷信用风险相比其他行业对金融影响程度更高。国外学者对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度量、预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期权理论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模型定量分析研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实证研究;国家宏观因素对房地产贷款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研究一般以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由于国家体制不同,国家实际的发展阶段也不相同,其成果只能是起借鉴作用,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研究也落后于国外,我国对房地产信用风险研究主要表现在:(1)国外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实证应用方面研究。汪成豪、黎建强(2010)评述了房地产信用风险评价的一些主要模型、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肖冰、李春红(2010)运用Logistic模型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了检验效果较好。孙晓琳、秦学志(2010)利用混合Logit模型预测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情况,对数正态分布下的混合Logit模型拟合优度和综合预测准确度最好;(2)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原因分析方面。张知慧(2011)对中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形成机制的特殊途径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徐杰华(2010)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房地产贷款风险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姜洪涛、牛晓帆(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房地产信用风险对房地产信贷政策的变动很敏感,而对房地产价格变动不敏感,基于此应该实行平稳的房地产信贷政策,防止剧烈的信贷政策变动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张立军(2006)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匡小平(2010)认为我国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利率上行的压力、不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以及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导致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风险不断集聚。(3)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压力测试研究。沙磊、焦桂梅(2011)针对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难以有效开展的实务性问题,提出并详细说明了采用期权理论来计量在不同假设情境下的违约概率变化量。杨晋丽、沈琨(2011)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预期增强并转为现实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分析房价、利率、房地产信贷规模、GDP以及房屋销售等因素发生变动时,全国房地产开发贷款质量的变动,以及不同压力情境下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质量状况。田亚欧、安宁(2011)以国内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效果不好。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研究存在如下特点与不足:(1)从内容上看有不足之处是主要介绍西方房地产信用风险分析的相关理论及一些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实践应用的简单移植。(2)我国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的度量研究比较少,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压力测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选取样本数据容量不够;忽视了《新巴塞尔协议》的相关指导与相应的要求,没有实质性的创新,没有把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因此本文要建立适合我国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度量的判别分析模型,加强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

二、距离判别分析法基本原理

判别分析是一种判别个体所隶属的群体的统计分析手段。目前运用较多的有三种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Bayes判别法、贝叶斯(Bayes)概率判别法。马氏距离判别法的思想就是建立马氏距离d,当被判断样本距离哪个总体中的马氏距离最小,该样本就隶属于这个总体。假定有A、B两个总体,若d(x,A)d(x,B),则X∈B;若d(x,A)=d(x,B),待判 。

在统计学中,误判分为两类,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称为“拒真”,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第一类错误是指将高信用风险企业误判为低信用风险企业的错误;第二类错误(type II error)称为“纳伪”,第二类错误是指将低风险企业误判为高信用风险企业的错误。

判别分析法在其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运用有严格要求:一是每一个判别变量不能是其他判别变量的线性组合;二是各组变量的协方差相等;三是各判别变量之间具有多元正态分布,即每个变量对于所有其他变量的固定值有正态分布。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样本的选取分为两类模式,即选取正常公司和非正常公司。正常公司由非ST公司构成,代表财务正常、低信用风险公司。非正常样本组成ST公司来构建,代表陷入财务困境、高信用风险公司。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是由巨灵金融终端数据库。数据样本分为两部分:训练样本集和测试样本集。训练样本集由120家房地产正常公司和10家ST公司组成,选取2010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测试样本集由40家房地产正常公司和5家ST公司组成,选取2010年、2009年和2008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

(二)指标选择 指标选择理由主要根据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可获得性与数据全面性。选取的指标数据能够可以获取,能够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与发展能力。二是数据有效性。选择那些能够对预测公司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的财务比率。在借助国内外有关文献有关指标的参考基础,选取了28个财务指标,详见表2。

(三)建立模型分析 对训练样本集采取向前逐步选择法,运用软件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分析可以得出,在的显著性水平上,判别函数是显著的。最终得到7个变量: x3(每股净资产), x9(营业利润率), x14经营现金净流量, x19(利息保障倍数), x20 (总资产周转率)。

建立判别函数,得到线性模型如下:

运用所建立判别函数对测试样本向前追溯预测得出表4所示的结果。

表4表明本文所建度量模型的总体准确率为,说明本文所建判别函数有较高的适用性。运用所建立判别函数向前追溯预测得出如表5所示的结果。

表5结果显示向前一年的总体准确率为75%,向前二年的准确率为70%,所有准确率都在70%以上,证实该文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有较高的判断准确率。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少,故本文所建判别分析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信贷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度量我国房地产信贷信用风险的大小,正确把握我国房地产信用风险状况,提高我国房地产信用风险的度量水平,合理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1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银行体制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商业银行改革难以深化的焦点,也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中国很多商业银行目前这种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内部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以及运行环境的转变。

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落后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论是在度量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信用风险管理结果的检验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

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中国的银行业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银行承担了过多的财政性职能,商业性信贷业务和政策性贷款业务并未加以区分,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国家对它也无风险责任要求,因而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银行风险方面的法规。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引导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外部的金融立法及银行内部的配套制度的建立。但在这些制度中信用风险方面的规定非常粗线条,并有大量的空白,其科学性、完整性还有欠缺。

2 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改革银行体制 要把中国商业银行建设成为优秀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御信用风险能力。而要成为真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根本所在。为了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和商业银行的办行规律,按照国际惯例,以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大股东派出董事人数,派出董事的股东单位不再派出监事,增加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增加中小股东单位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提高董事、监事的独立性和职业素养,促使其实现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董事、监事逐步形成职业阶层,实行资格认证;建立董事、监事市场退出和禁入机制,可以仿效国外成熟的做法,实行每年更换三分之一的分批改选制;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其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

股权适度集中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股权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所有者对人的监控效率和所有者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当股权过于分散时,某一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会因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过高而减弱,从而出现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而当一家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又很容易出现“一股独大”及控股股东通过内部关联交易损害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现象。

因此,股权的适度多元化才会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 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机制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机制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或者说银行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相容机制。

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传统的薪酬制度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利润、资产质量等事后会计指标,对经营管理者业绩的反映具有滞后性,与银行远期盈利能力或未来经营业绩没有联系。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或员工持股计划等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会使高级管理层和员工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解决由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问题。

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已经实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明显改善,并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政策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及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的委员会,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为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工具的运用提供必需的组织基础。

设计新的信贷流程和信贷组织架构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可用监测信用风险的构成,制定各类客户的总体风险水平和贷款限额,监测客户评级结果的变化情况,确定准备金规模,贷款定价,分析利润等。由此可见,信用风险管理涉及银行许多部门的工作,新的信贷管理流程要与内部评级系统相匹配。在信贷组织架构上,改变以往的“块块”管理模式,按照“条条”来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业务品种、不同行业、不同金融工具来设定风险控制与监督岗位人员,由总行风险控制部直接管理。

公开披露信息 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公开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据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公司价值的基础是真实全面反映该公司状况的财务报告。董事、监事需要随时获取信息来使自己对银行的整体情况、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机遇、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等有一个完整详实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应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础。同样,银行对公司信贷活动的决策,也依赖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

提高风险测量水平

建立健全内部评级体系 由于信用风险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面对的最重要的风险类型,作为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平台的内部评级体系,就成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一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受高额成本投入的制约,国内对信用评级法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经营规模较大、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部分起步较早的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非零售业务领域的二维(债权人、债项)内部评级体系,工商银行已经达到了初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能够对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并开始逐步向高级内部评级法过渡。同时,零售业务领域的内部评级工程也在建设中,有的银行已经完成了信用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主要评分卡技术的研究和上线。而对于资金实力和信息资源受到限制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采取多家银行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试行并积极推广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压力测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

从2006年起,少数国内商业银行就已经开始了压力测试的研究和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7年1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标志着压力测试工作在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展开。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营现状;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工业在吉林省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吉林省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工业在为区域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促进作用的同时,产能过剩矛盾也日益突出。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吉林省产能过剩行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潜在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导致信贷风险在银行部门积聚,存在形成局部风险,并演化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需积极加以防范。

一、吉林省产能过剩企业经营现状

2013年10月,_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国内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结合吉林省实际,本文选取省内26家产能过剩行业所属企业进行调研,行业涵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产能过剩企业生产销售增速放缓,投资意愿下降,销货款回笼速度减缓,多数企业出现亏损,且亏损额呈明显扩大趋势,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1.宏观经济形势感受趋冷,总体经营状况欠佳

调查显示,有的企业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感受偏冷,的企业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信心不足。仅三成左右企业对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判断良好。对现阶段总体经营状况,有的企业认为不良,的企业认为一般。

2.盈利能力下降,用工人数减少

调查表明,年初以来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问卷结果显示,有的企业增亏,的企业盈利与上年持平,仅的企业实现增盈。受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企业用工人数也出现减少。截至今年6月末,企业用工人数合计为95363人,同比减少6921人,降幅达。

3.产品市场需求不旺,设备能力利用水平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企业反映目前国内订货水平不足、市场需求疲软,的企业产品销售出现滞销,的企业产成品库存水平偏高。据企业反映,由于市场销售不景气,企业不得不选择适度生产。上半年,有的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不足。

4.利润空间收窄,投资意愿下降

受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影响,企业产品价格下滑明显。被调查企业中,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企业成本上涨压力继续增大,有的企业表示今年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另外,市场的低迷还直接导致了企业投资意愿的下滑,分别有和的企业预计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减少。

二、企业总体资金情况与筹、融资渠道及特点

当前,参与调查的产能过剩企业总体资金状况不佳,资金周转速度下滑;间接融资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贷款满足率偏低,融资难度加大。

1.资金普遍不足,销货款回笼减慢

调查显示,仅的企业表示当前资金充足,有的企业反映总体资金状况与上年同期相比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资金压力加大影响,有的企业销货款回笼减慢,加之企业产成品库存水平偏高占压资金,有的企业反映资金周转状况比上年同期减慢。

2.融资渠道狭窄,对利率水平变动不敏感

目前,的企业主要筹、融资渠道为金融机构贷款,而其他直接融资方式运用较少,企业债融资和证券市场股票融资占比分别仅为和。据调查企业反映,在遇到资金困难时,首选都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借款利率水平,的企业反映感受不敏感,并认为当前借款利率水平适中。

3.信贷资金需求强烈,但贷款满足率偏低、难度加大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的企业都提出有贷款需求,其余一成多企业囿于中介评估费用较高和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繁琐等原因暂无贷款需求。从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上看,有的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为:经营状况欠佳(占比)、银行贷款规模紧张(占比)、企业财务状况欠佳(占比)、申请贷款项目的风险较大(占比)。另外,对于当前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有的企业认为与上年有所增加,有的企业认为与上年增加很多。

4.贷款以短期为主,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增加较多

上半年,参与调查企业累计从金融机构获取短期贷款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亿元,占全部累计贷款的;中长期贷款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亿元,同比增长;票据融资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亿元,同比增长。

三、产能过剩企业潜在信用风险分析

受经营状况下滑影响,省内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流动资金不足,加之销货款回笼减慢以及贷款难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压力显著增加,潜在信用风险有所暴露。

1.经营利润下滑,企业支付能力削弱

据调查企业反映,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受到双重挤压。一方面,产品市场价格下滑。如某矿业集团生产的炼焦用洗精煤,3月份含税价格为1005元/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03元/吨,同比下降;某有色金属企业生产的稀土镁合金,3月份含税价格为17900元/吨,比去年同期减少1800元/吨,同比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上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成本负担。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企业一线员工工资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0%-25%左右。在上述等因素影响下,有的企业都出现亏损。截至6月末,参与调查企业亏损总额达到亿元,同比增加亿元。亏损额的大幅扩大,直接对企业的支付能力形成冲击,近八成企业反映目前支付能力不强,其中三成企业表示支付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增加了金融机构存量资金风险,局部暴发债务风险的可能性提高。

2.负债率过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产能过剩企业资产负债率都维持较高水平,需要不断融入资金还本付息和维持正常运转。参与调查企业的总体资产负债率达到,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远高于70%左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适度比例,财务结构稳定性较差,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甚至超过90%,存在濒临倒闭危险。另外,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上看,截至6月末,企业整体的流动比率为,远低于流动比率为2的理想值,比上年同期减少;企业整体速动比率为,远低于速动比率为1的理想值,比上年同期减少。两项指标表明,调查企业的整体短期偿债能力不强,且较上年还有所下降。从企业财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产能过剩企业少有盈利,基本上都是依靠债务保持运转,大量资金停留在偿债环节,部分企业已名副其实地沦为借新还旧的“僵尸企业”,增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包袱。

3.短期借款占比高,企业利息偿还压力较大

目前,企业主要通过短期借款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截至6月末,参与调查企业的总借款余额为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余额亿元,占总借款余额的。可以说企业大量利用短期负债,如若遇到行业景气度突变,极易陷入难以归还借款的困境。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企业的短期借款中几乎全部为银行贷款,余额达到亿元,这也给企业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财务负担。上半年企业的利息支出达到亿元,占到全部主营业务利润的。

4.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货币资金支付能力受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产能过剩企业产品市场需求下滑,且销货款屡屡出现延迟支付现象,资金回笼缓慢。截至6月末,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亿元,增长。据企业反映,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导致企业现金持有量下降,而实际经营中企业的员工工资、水电费用、贷款利息、各类税费以及一些原材料的采购都需要以现金形式支付,无疑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四、政策建议

1.加强存量业务风险排查,做好风险评估

建议金融机构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走势,加强信贷投放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特别是要防范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所蕴含的新增信贷风险。及时开展对产能过剩行业存量信贷客户的排查工作,重点关注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水平落后的大额客户授信。对这部分贷款加紧跟踪与监测,提高现场走访频率,深入研判产能过剩对银行贷款的潜在影响,定期对产能过剩的企业客户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及现金流变动情况分析,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流动性及资金链情况,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2.实施差别化政策,分类化解企业信用风险

针对风险排查后的企业,建议金融机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分类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一是对产品有市场和竞争力、技术较为先进、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要继续给予适度支持,必要时可追加有效抵质押,降低信贷风险。二是对虽已列入产能过剩行业,但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且有望在未来实现升级改造的企业,应通过专项信贷资金,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升级,发放并购贷款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对明显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背,低水平重复建设,属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要严格不予新增融资,对存量资金要尽快制定退出计划,通过资产保全、不良贷款转让等方式降低贷款损失。

3.加快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当前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造成风险过度集中。建议政府部门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推动区域优质企业、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融资;推动区域内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模式和信用增进工作开展;推动地方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3 (10)

[2] 张明哲.新时期产能过剩的特征及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 (10)

[3] 刘铁彬.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化解[J].中国经贸导刊,2013 (12)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4篇

(一)信用风险

融资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包括融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交易对手银行的信用风险及国家风险。

融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信用证方式下的进口融资中,开证行在面临以下情况时可能因为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而遭受垫款风险:进口商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或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支付造成出口商的贷款不能收回;进口商因为市场风险而借故毁约、拒付。如果银行开出提货担保,银行将面临以下风险:进口商提货后,发现货物短装或其他质量问题,担心日后销路问题,虽然承诺放弃拒付,却不按时付款或承兑赎单,导致银行被迫垫款。此外,还可能存在进出口商合谋诈骗银行资金的风险。信用证方式下的出口融资中,出口商办理信用证押汇后,进口商若未能履行付款或迟付货款,虽然融资银行有权向出口商追索,但因为现实中种种原因而不能收回垫款本息而遭受信用风险。

融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包括交易对手银行的信用风险。理论上来说,信用证实际上单据交易。但在实务中,承担付款责任的开证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在未收足保证金的情况下,协助开证申请人利用信用证中的“陷阱”条款或者想尽方法寻找单据中的不符点,以此作为付款的依据。因此融资行以及受益人也不能对开证行的信用风险掉以轻心。若开证行经营情况不良或濒临破产,那么融资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损失。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定义为“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源于银行内部控制不严以及管理机制失效而造成银行利益受损。操作风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人为基础的管理风险,而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则是在操作风险产生的层面上导致的结果。换言之,若一个银行管理有效,即操作风险已被控制到最低,那么该银行在信用风险、国家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防范上也将是颇有效果的,则该银行的整体运作是高效且科学的。

(三)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从产生原因上来说实质是操作风险的主要形式之一。欺诈风险,也称诈骗风险,是指诈骗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收付和债券债务结算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骗取钱财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中的欺诈案件数量急剧增加,被骗资金常常被调往国外,追讨十分困难,给进口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常见的欺诈手段主要有伪造信用证、单据、信用证修改书,倒签和预借提单,软条款以及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信用证诈骗等。鉴于信用证诈骗的普遍性及带来危害的严重性,本文将在第三章中着重分析针对信用证诈骗的防范措施。

二、信用证融资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信用管理

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形成原理特殊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银行对融资风险的防范必须建立在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量化的基础性构建上,设定并根据合理的风险度量和考察指标的标准,最大程度地提高风险衡量的准确性,向风险管理最终决策提供最完善的参考依据,尽量避免通过单纯定性、粗略度量和经验主义来进行决策。有效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是银行采取风险管理手段以实现风险管理决策目标,进而保证银行集约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二)规范内部操作

由于操作风险是以人为核心的,尤其是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行为特征无法进行量化研究,因此有效防范银行的操作风险实属不易。特别是我国银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内部普遍存在责任承担与激励奖惩不匹配的现象,更是加重了内部操作风险的恶化。正如前文所述,控制操作风险是防范其他风险的基础,所以银行应该规范内部操作,完善内部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风险;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9―0166―03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学院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研究”(批准号:XKY2009103)

沈友娣,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江苏盐城224002)

一、引言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6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成因 策略

一、引言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可能性。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非系统性、数据稀缺性是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银行信用风险基本上包括信用违约风险(Default Risk)和信用息差风险(Spread Risk)两大类型。信用违约风险是指在商业交易中由于交易一方的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息差风险是指在商业交易中,交易一方信用质量的变化(包括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的现值面临不确定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银行危机的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我国还没有出现大量银行倒闭,但存在单个银行危机,存在银行经营危机,国有银行已经出现了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产流动性差的高风险症状,银行危机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文深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并提出控制的策略。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从经营的业务范围来说,商业银行存在信用风险有其一般性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也不例外;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又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因此,笔者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般性成因

(1)信用风险的广泛存在性。现代经济是契约式经济。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导致了信用的不断扩展。由于现代信用的大量使用,信用风险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中。信用风险产生于市场经济中交易的双方,当交易双方采用非现金交易时,即采用了信用的支付方式,同时面临着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所以说信用风险具有社会的普遍存在性。就本文所研究的银行信用风险来说,主要是存在于银行的信贷过程,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就承担了来自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并且一直持续到贷款被收回。

(2)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现代经济活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偶然性,导致人类进行社会活动时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是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信用活动中,不确定性包括外在不确定性和内在不确定性两种。外在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随机性、偶然性的变化或不可预测的趋势,如宏观经济走势、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_势、技术和资源条件等等。一般来说,外在不确定性对整个市场都会带来影响,所以,外在不确定性导致的信用风险等金融风险又称为系统风险。内在不确定性来自于经济体系之内,它是由行为人主观决策及获取信息的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例如,企业管理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生产规模、财务状况、信用品质等的变化都直接关系着其履约能力。内在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又称为非系统风险。

(3)交易双方的信息非对称性。信息非对称性是指交易的双方信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其中某一方知道另外一方未知或无法知道的信息。在金融投资活动中,对称信息是相对的,信息非对称是普遍的,由于存在信息搜寻成本和监督成本的问题,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都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了解,即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的完全信息,因而各国都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技术性不良贷款。我国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被监管方(商业银行)一般乐于汇报好的业绩和消息,而回避对自己形象不好的坏信息,这些坏信息就会不断的积累起来,最后放大,从而演变成不可弥补的风险,监管机构由于不能充分掌握这些信息,因此也没能及时采取化解风险的措施,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另一方面是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银行贷款发放之后,信贷资金纳入企业资金循环,企业对于自身资金的运营状况掌握充分信息,但对于银行来说则产生“灰箱”效应,对于资金运营情况的信息处于劣势地位,有的企业随意篡改会计报表,提供对自己有利的项目论证和有关数据,有些甚至提供虚假材料和虚假证明以骗取银行的信用,有些企业随意更改贷款用途。

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成因

(1)经济改革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在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金融工具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剂”,因此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被政府的政策所左右,商业银行贷款的去向要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有利于经济的改革,这就出现了很多政策性贷款,出现了职能管理和商业经营界限的模糊,往往过多地从管理职能、政策性业务和社会效益出发,而削弱了经营职能商业原则和对银行的自身效益的追求,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负债不计成本、资产不计收益、经营不计盈利等现象,因此,银行很难从自身的经营要求出发,通过调整经营方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减少、降低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尚处初创阶段,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系统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这就造成企业对银行严重依赖,企业资金来源大多数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这就使得银行的大部分资金变成了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沉淀在企业内,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产业体系逐渐萎缩,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很多企业都资不抵债,基本丧失了还款能力,这就使银行不良资产加大,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失信的成本―收益不对称,缺少失信惩罚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缺少有效的违约惩罚机制,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执法不严现象较严重,这使得市场的经营主体在衡量失信的成本―收益时出现不对称现象,失信的收益远大于失信的成本,因此有些企业或者个人出现有钱不愿还的现象,这在某种意义上激励了违约的发生概率。

(3)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信贷规模多年来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单纯按行政区域和各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实行机械分配,而没有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择优放贷。贷款评估质量不高,审批不严。对贷款企业在市场的位置和发展前景,企业的资信状况调查不够深入,审批制度只在分析报表和文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即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制度,商业银行都重贷轻管,对企业贷款后很少进行跟踪检查贷款的使用和企业的效益,不能及时发现企业不良贷款滋生的苗头,无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对策,减少不良贷款。

(4)商业银行内部没有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大多都有一套比较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而且还有比较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资信评级。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对贷款的评级还停留在以专家判别法为主的定性分析手段,先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没有在我国应用起来,这种定性的风险控制方法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大,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

为了有效的防范及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明晰银行的权责。真正实现政银分离,使银行能够自主经营,减少银行的行政负担,消除企业的依赖心态。银行只有在以经济效益为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尽最大努力规避风险。

2.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一是制定适当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明确贷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机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定性预防与定量监控相结合的管理。

3.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于债务人的违约,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有关的惩罚机制,各有关执法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到严格执法,这样就能产生一种警示效应。

4.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一方面,在整个社会背景下,宣扬儒家的诚信文化,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将失信扼杀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本身也应该将信用文化从最高层开始渗透至整个组织,影响组织内的每个人的行为,使银行内部员工形成一种以诚信为宗旨的工作态度。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信用文化根植于银行,融入银行的血液中,各项制度、方法、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7篇

长期以来,信用证(L/C)这种以银行信用作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率却迅速下降了,而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如赊销(O/A)等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却大行其道,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支付方式。据统计,欧美企业的信用证使用比例已降至10~20%,但其坏账率只有~%,而我国企业使用信用证的比例高达80~90%,坏账率却高达5%。这说明信用证并不能与规避风险划等号,商业信用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所在,外贸企业只有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才是防范贸易风险的良策。

一、外贸企业赊销信用风险分析

对外贸易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由于提供商业或货币信用而债务人不能按期按量地偿还对该企业负债的可能性。对于赊销这种支付方式存在风险这一事实,一般人很容易理解,因为它是企业坏账、呆账、三角债产生的根源。本文从我国外贸企业赊销信用成本与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1、成本分析。外贸企业赊销信用成本是指与外贸企业从事赊销业务时所有成本的综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融资成本。从银行贷款是要付利息的。而企业对客户进行赊销是不能收取利息的,只能是无偿地将钱借给买方,结果是卖方(非银行)为交易提供了融资。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卖方向买方赊销10万元货物,按短期借款利率10%计算,若赊账时间是一个月,意味着卖方的融资成本为833元,若赊账三个月,卖方的融资成本是2500元,若赊账六个月,卖方的融资成本将提高到5000元。也就是说,如果这10万元是卖方从银行贷来的,他要向银行支付这笔利息,如果这10万元是卖方自有资金,则它将损失掉这笔利息收入。从中可以看到赊销给企业带来的融资成本。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放弃其他投资机会错过的价值。外贸企业采用赊销方式产生应收款项,其实质是资金占用,而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投资以获得利润,因此应收款项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对机会成本的一个比较能够接受的衡量方法是,机会成本相当于如果将这笔资金进行稳健地投资,所能获得的投资回报。显然,机会成本应超过企业的融资成本,否则企业就不会去融资。简单地说,机会成本可以认为是资金占用数量乘上占用时间再乘上企业平均利润率。因此,赊销产生应收款项的机会成本随着账款回收期限的增长而上升,同时与应收款项的数额成正比,也就是说企业采用的赊销交易越多,信用政策越宽松,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3)管理成本。企业对赊销的管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如客户资信调查、应收款项分析监控、催收账款等。赊销的管理成本是指从应收账款发生到收回期间,所有与应收账款管理有关的费用总和。包括:客户调查费用、应收账款监管费用、收账费用、内部管理程序、场地、人员、办公等费用。

2、风险分析。赊销给外贸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现金周转风险。尽管买卖双方在交易之前可以签订周密详细的合同,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订,但是由于买卖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卖方可能不能按时收回应收款。如买方公司拒绝付款,或因破产而丧失付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卖方却不能因此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支付其供应商的账款、员工工资、生产费用、税款等,导致其面临现金周转的困难。卖方必须先抽出银行存款支付这些费用,或从银行贷款,但会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或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三角债产生。由此可见,现金周转风险对企业的打击有时是致命的。

(2)坏账风险。所谓坏账,就是买方拒绝付款或已经完全丧失了付款能力。事实上,无论是逾期账款还是坏账,其损失都并不仅限于实际已发生的该笔损失,还会带来恶性的连锁反应――逾期账款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坏账则需要额外增加几倍的销售额才能弥补。举例来看:假定一个企业其盈利率为10%,售出价值1000元的产品,可获利润100元。如果买方不能如期付款,企业就会因此影响到投资、购买新设备、扩大再生产等环节。如果根本收不回货款,则企业要想弥补这1000元坏账的损失,就需额外完成10笔等额的销售计10000元,并且前提是没有任何风险。其结果是,新追加的10笔销售额以及与其相关的所有采购、生产、保管、储存、管理等各个部门,全都等于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价值,没有带来丝毫利润增长。这种恶性的连锁反应,往往会损害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坏账比例过高,甚至可能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直接威胁。

除此之外,由于对外贸易是跨国界交易,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还增加了一个目标客户所在国的国家风险,很容易造成贸易双方彼此缺乏了解和沟通,或存在信息不对称等状况,采用赊销这种贸易方式,卖方所在的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更是大大增强了。

然而,赊销的成本和风险如此之大,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停止进行赊销或尽量减少赊销。相反,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赊销的成本和风险,将其降低到最低限度,企业反而应该增加赊销的比例。因为这不仅是国际买方市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增加销售额的基础。外贸企业要想有效的控制赊销的成本和风险,就必须加强与赊销有关的信用风险管理。企业自身作为承载信用风险的最基本单位,应在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信用风险决策机制,以增强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则是信用风险决策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在此之前,正确识别预警信号,对建立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

二、外贸企业赊销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及其预警信号的识别

1、外贸企业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必要性。(1)对对外贸易环境变动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明确对外贸易活动中面临或可能面临的不利环境变动所造成信用风险的产生。监测范畴主要是国际经济景气度、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状态,以及其他环境(文化、自然等)的变化。一句话,就是检测贸易对象国的国家风险。(2)对对外贸易客户信息进行监测管理与评价,以此明确并控制客户综合信用的运行状态。监测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客户风险管理职能体系的运行状态、运行秩序的可控性。通过对管理系统“安全”度的监测,提供客户风险管理体制的优化运行模式。客户既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全面的、真实的客户信息是信用控制的基础。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各媒介(如业务部门提供订单、合同和买方的信用申请等)和各种途径(如向委托机构进行咨询、拟写资信调查报告等),研究买方的综合信用状况,作出信用决策。(3)对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失误与不足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此明确并控制信用风险管理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监测对象就是业务部门(群体)和业务人员(个人行为)风险管理行为;同时,监测风险管理失误同信用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转化关系,并提供管理行为优化模式,即监测和管理企业自身风险因素。为此,外贸企业首先要对目标客户风险(客户所在国国家风险及目标客户本身信用风险)和外贸企业内部风险信号进行初步识别,这是构建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基础。

2、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内容。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他同正常贸易状态的相互转化关系,揭示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管理规律,并构建信用风险决策机制。风险重在防范,而预警系统就是第一道警戒线。大量事实表明,对外贸易信用风险存在于外贸活动的各个业务环节之中,因此预警系统具有全程监控的功能,即从接触客户、谈判、签约、发货、制单、收账到收账失败全程信用风险预警。为此,预警管理以寻找外贸信用风险的表现征兆为研究起点,以分析各种信用风险现象的成因机理为手段,以建立信用风险的评价与诊断体系为途径,构建信用风险的预测监控与对策的预警体系。外贸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部分:外贸信用风险的成因、外贸信用风险的诊断和评价、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预警机理,以及转化对外贸易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

3、外贸企业赊销信用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在不同方面反映对外贸易经营中信用风险活动趋势的预警信号。按外贸信用风险来源差异,分为目标客户风险信号和外贸企业内部风险信号。而目标客户风险信号又可分为客户所在国国家风险信号和客户信用风险信号。

(1)国家风险预警信号。又包括政治风险信号和宏观经济风险信号两个方面,该类预警信号用来判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或前景是否会引起与该国进行贸易的风险和损失,即在现在或未来一段时间,贸易伙伴是否愿意并能够偿还其未清的债务。这是对对外贸易外部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图1)

(2)客户风险预警信号。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能否及时获取客户信用风险信号,直接维系着早期预警系统的顺利启动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效。与国家风险的各种预警信号相比,客户风险信息源更直接、更真实、更易追踪和监测。他们是判识客户在信用贸易活动中是否会发生信用风险的“第一线”预警信号。(图2)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8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技术创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知名度不高,所以依靠内部融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发行债券股票融资都比较困难,所以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以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手段,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目前小企业资金配置的主要形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信息透明度差,经营稳定性差等缺点,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商业银行很难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断。所以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评价模型,这对于商业银行有效地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非常有重要的。

我国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目前对信用风险度量、管理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分析和预测研究。最早根据财务会计数据提出单变量分析企业破产风险预测的是Beaver[1],Altman[2]将其延伸至多变量,即著名的Z评分模型,这些分析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此外,还有几种常见的用于信用风险分析的统计方法:k-邻近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分类树法等[3]。进入20世纪90年代,神经网络引入了银行业,用于信用风险识别和预测[4]。但是这些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而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小企业。

本文首先分析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然后将层次分析法与信用风险分析和预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企业实际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2.中小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既具有信息透明度差,经营稳定性差等缺点,又具有经营灵活、创新能力强、发展成长力强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优势。故而在设置其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其所具有的创新性、成长性、发展性等特点。

结合中小企业的特定,借鉴已有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评级公司的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在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在构建适用于中小企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时,应在分析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因素的同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条件和行业发展状况来说明企业

的偿债能力。此外,在分析偿债能力的同时,还应该考察企业的偿债意愿。只有在分析了企业偿债能力的同时,考察企业的偿债意愿,才能比较客观地掌握企业的信用情况,最终在评定时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果。在此,笔者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将评级的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

1)财务指标

定量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来确定,不同的财务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盈利状况。那么,到底应使用哪些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呢?由于财务指标数量很多,所以必须借鉴现有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成果。在选择定量指标的同时,需要考虑哪些指标最能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在指标的选择上,需要剔除相关性系数较大的指标,因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会导致评级因素的重复计算,降低评级结果的有效性。我国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综上,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访谈和理性分析,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财务指标体系,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2)非财务指标

衡量企业的信用等级,不仅要根据财务指标来分析和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还要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企业的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信用等非财务因素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比仅仅以财务指标为变量更能够准确的预测企业的违约概率;张培[5]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非财务指标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有效性的影响,得出行业特征、宏观环境、公司管理等非财务指标的介入使得评级模型根据有效性,建议商业银行在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时应加强非财务指标的重视;梁晓佩[6]指出,非财务指标的科学引入是增强评级模型预测能力的必然要求,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鉴于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重要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建立以下非财务指标因素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情况。

综上所述,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虚拟企业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引入基于期望值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法来解决虚拟企业的风险评价问题。

如上表所示,本文所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包含2个层次:一级准则层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二级准则层有包含7个方面的指标,即“财务指标”下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指标,“非财务因素指标”下的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状况三项指标。

3.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企业信用风险

层次分析法原理[7]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人们在进行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层次分析法就是针对这种复杂问题进行条理化、层次化,依据其本身的属性和相互关系构造出若干层次。

大体分为四个步骤:(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各层次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由各层判断矩阵计算出被比较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4)计算出总元素组合的权重,并对总体进行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在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对于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设有s位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设每位专家的重要程度相等,得出判断矩阵,计算每层每个指标的指标权重。在实践中,有很多位专家对指标集进行独立排序,可能每位专家的排序都各不相同,这时,就要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1.准则层次判断矩阵Bij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相对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来说,判断矩阵中的元素是由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来确定,如下(见表1)

由于CR

财务指标是由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比较确定的,非财务因素指标是由外部宏观环境、企业基本素质、履约状况的相对重要性来比较确定的,指标层判断矩阵权重的确定如下(见表2-3)。

由于CR

从权重数可以看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主要是财务因素,在非财务因素中政策因素影响力最大。

信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范文 第9篇

关键词:个人房屋抵押贷款;KMV模型;信用风险

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集体上涨,新一轮的房产泡沫也随之形成,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也逐步攀升。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宏观调控,使全国整体房价出现回落趋势;同年9月出台的Basel Ⅲ国际资本协议亦对银行内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疑使得银行内部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存量的信用风险分析成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议题。针对金融业的国际发展前沿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的现存问题,开发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可行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模型比较,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坚实,对信用风险中违约预期的表述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由于KMV模型是实时动态的模型,建立在时时变化的市场价值之上,将股票价值的波动性加入模型之中使得模型摆脱了传统的时滞问题,解决了依托历史数据的模型产生的历史因素的自相关性。KMV模型是完全数据型模型,不需要过多的对于金融市场和应用性方面的假设,使得其更加适用于不完善的、弱市场性的市场,因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的分析,KMV模型显然更加合适。

一、KMV模型的基础结构

为方便后文对KMV模型的改进,在此对KMV模型的基础理论做出说明。假设A表示资产价值,σA表示资产波动率,用dVA表示价值的变化,用μVAdt表示dVA的平均值,其中μ是价值变化的移动项,那么,则有公式1。

dVA=μdVAdt +σAdz (1)

如公式2,到T时刻,用N表示正态分布,X表示账面价值,E表示公司权益价值,r为无风险利率,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为:

(2)

其中,

(3)

在模型建立之初,开发该模型的KMV公司发现,在大多数信用违约的情况出现时,标的资产的价值总会落在短期债务值和债务总值之间的某一水平上,因此,通过债务总额直接和资产价值比较的方法不能准确体现实际的违约概率。同时,由于市场经营主体在出现经营困难时还有其他的融资方式渡过难关继续经营,这无疑会影响违约点的准确厘定。因而,开发者在KMV模型中采取违约距离来表示违约概率。在这里我们将长期债务用LTD表示,将短期债务用STD表示,同时用DPT表示违约临界,在对长期市场违约情况的严重中,KMV模型的开发者发现如下规律,即,DPT=STD+1/2LTD,用DD表示违约距离,即,资产的违约临界点和资产未来收益的标准差,如公式4

DD = (4)

将公式1—3带入其中,得到公式5

DD = (5)

同时,针对每一笔融资贷款的违约率,KMV模型用EDF表示预期违约率。假定其为风险中性,则有公式6。

EDF =

EDF = (6)

在KMV公式对大量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尽管从纯理论角度,EDF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但是,实际上远非如此,依据大量数据分析后的经验公式,可知:

EDF=

综上述,应用KMV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将信用评估主体标的资产的权益市场价值的波动性、市场价值以及负债账面价值带入公式1—3得出VA和σA。然后,依据公式4和5得出DD,计算所得数值越大则表示违约点里信用评估主体的标的资产越远,违约风险越小。最后,依据公式6计算EDF,并用该数据表示贷款到期时,违约点价值小于贷款到期价值的概率。

二、KMV模型的参数修正

本文假设融资人在违约决策中始终是以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点,那么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中,银行在向融资人发放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后,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融资人对房屋价格预期是乐观的,即其认为房屋价格在未来是会维持稳定或者继续上涨的,融资人通常会按照约定还清本期;如果融资人对房屋价格的预期是悲观的,即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房屋价格会大幅下跌,同时偿还贷款会影响自己现金流,那么其不会选择按照约定偿还本息,银行会收回抵押物来弥补损失。虽然影响融资人决策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有两种:一是融资人对未来一段时间房产价格走势的预期;二是融资人对未来本人收入走势的预期。

假设用k表示贷款比例,用V表示房屋初始价值,首付款为V(1—k),用L表示贷款额,则有L=(V·k);同时,用T和r分别表示贷款期限和利率,假设按月偿,等本息偿还,用X表示还款额,则有公式7和公式8。

X= (7)

t个月后,可得出余额贷款量为:

Lt= (8)

假如房产价值大于Lt,融资人不会选择违约;假如房产价值小于Lt,融资人即选择违约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设定Lt为t时刻的临界违约点DPT,将房屋价格波动率用σ表示,无风险收益率用μ表示,Wt表示标准布朗运动,假设房产价值符合几何布朗运动,对于房产未来价值,则有公式9。

(9)

由于Wt~(0,t),Wt/~(0,1),有Ito公式可知公式10

(10)

那么,在Vt≤Lt时,违约发生,其EDF据KMV模型可得公式11。

EDF=

EDF= (11)

其中φ表示标准正态分布,这样可得到公式12。

DD= (12)

三、修正的KMV模型分析商业银行个人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

依据公式11、12我们可知,决定DD和EDF的主要因素为利率、贷款乘数、房价波动率和贷款期限。假设恒定为,5年以上贷款,年利率为,同时,我们将EDF用百分数表示,其余数据用小数表示,在融资人向银行还款3年后,依据上一节公式可得出表1。

表1 模拟模型中的数据